4、学科德育要求清晰、典型案例推广

作者:新城路小学     更新时间:2018-03-06 09:10    

新成路小学学科德育计划

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中,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德育处的专利,它涉及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贯穿在每个学科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和,促使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因此学校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依据上级有关德育工作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精神和颁布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顽强、进取、合作、批判、成功”为主题,确立德育为首的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创新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优化德育层次目标,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不断开创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国家教委指出,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对整体培养目标来讲的;其次是要求每一个教师成为德育工作者;最后是要每一门学科都应当从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具体目标如下:

1、在教案中三维目标的确定是教师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要详细具体,在教学流程中处处要体现德育教育的目的,学校将定期检查教师在教学中的执行情况。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参与学习,动手实践,培养高尚情操的引领者,改变以往教师只是教书,育人是主管德育领导的事情。

 3、在作业改革工作上,将改变常规作业的弊端,改变只注重知识的积累,忽略人性化的管理,忽略道德情操的培养,我校确定“全面成长,分层递进,展示特色”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4、充分发挥各个学科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主阵地的教育功能,结合社会、校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政治立场,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充分发挥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室等不断提升学生的养成教育。

 6、结合上级文件精神,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列入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使之在校园内外处处达到教育功能。

 7、充分利用宣传橱窗、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等,了解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成长动态,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变化。     

三、工作措施

(一)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要求

1、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亦是说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2、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科教学加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去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教学中思想教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无一不是教师教育指导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3、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

  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

  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古人说,写文章“理不直指也,故即事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借物以寓情”。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

   2、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殊不知,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客观、公正、尊重事实

  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倾向转为另一种倾向。不能一说重视德育,对学生错误就以点带面,抓其一点不及其余,上纲上线,深挖思想根源,严而无格。这些做法都不是真正的重视德育。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既要讲古代灿烂文明,又要讲当前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既要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又要让学生看到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既要讲改革开放的意义,又要强调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必要性;既要赞美祖国的名山大川,又要指出森林、古迹破坏的严重性等。让学生既为之鼓舞,又为之忧心,进而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4、创造良好氛围,增强效果

  学科渗透德育应注意创造良好气氛,态度要真诚、热情、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切忌主观武断,信口开河、海阔天空,缺乏重点和针对性。总之,要民主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客观一点,才能增强德育效果。

  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良好学风及政治思想品德、意志教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加强德育具体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实处。

四、各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要求

(一)品德与社会学科

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教育;通过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行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紧密结合和向社会延伸,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增强爱心和责任心,提高认识、参与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语文学科

通过 “阅读”“写作”中文质兼美的文章的教学,进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文章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通过语文学习中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和高尚形象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中、小学语文“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包括认真书写、认真倾听、善于观察和思考、乐于表达和交流、勇于参与和合作、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在内的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个性品质,不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数学学科

通过小学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运用等内容,进行科学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育;通过从实际问题和生活情境中引出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认识论、实践论教育;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进行克服困难、建立自信的意志品质教育,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讲求严谨与精确、主动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与创造的精神;通过我国数学发展史和大量数据资料,以及祖国数学科学灿烂、悠久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教育;通过介绍、弘扬历代著名数学家的优秀事迹和优秀品格,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

(四)英语学科

通过反复地进行学习英语的目的性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祖国意识;通过课文内容和语言训练,进行国际主义以及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国际视野;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进行意志品质教育,树立成就感和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身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体育与健康学科

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学科教学中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造就一大批运动员创全国和世界记录的有力数据和相关材料,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教育;通过体育课程学习,进行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教育,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通过体育活动,进行对自我、对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教育,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通过体育锻炼,进行终身健体思想教育,学会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并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养成坚持锻炼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六)音乐学科

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为主的音乐教学,进行真善美理想境界教育,使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通过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进行艺术功能和价值的教育,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群体音乐活动,进行群体意识、合作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养成共同参与、相互尊重、人际交流、关心社会音乐生活的素养;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的教育,拓宽审美视野,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七)美术学科

通过绘画、欣赏、创作等教学活动,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培养学生爱美、追求美的思想感情,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的情操,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从爱自然美到爱家乡美、祖国美,为祖国悠久灿烂的绘画文化而自豪;通过古今中外优秀美术家生平作品的介绍,进行创作态度教育,发扬追求真理、向往光明、严谨认真、辛勤劳动的创作精神,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八)信息技术学科

通过世界和我国计算机发展史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通过计算机的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遵纪守法和团结协作等品德行为;通过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信息道德意识,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觉抵御外来不良诱惑的能力,增强他们使用网络的安全意识和道德自律能力。

(九)探究、地方、校本、综合实践学科

通过对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学习周围世界有关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乐于与人合作、尊重自然环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科学探究、地方、校本课程开发、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使他们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祖国科技的新发展。

 

 

 

 

 

垃圾分一分 生活美十分

——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案例

嘉定区新成路小学 吴陆君

一、案例背景

环保是21世纪一个永恒的话题。近几年来,学校始终致力于建设一所环境优美的学校,一所环境教育有特色的学校。垃圾分类处理便是建设优美环境重要的保障,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便是垃圾分类处理的关键,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系到垃圾分类管理的进行。学校通过课内宣传、课外实践,充分运用校本课程《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案例细节

(一)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指令”

笔者所在学校为垃圾分类试点校,因此,每个教室里都设立了垃圾分类箱。作为班主任,于是乎向学生们提出了垃圾要分类投放的指示,并要求大家坚持做到。以上是班级管理中的常规方法,班主任根据有关要求向学生发出相应的指令。

针对班主任的指令,学生们执行地如何?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

场景一:

(生1手拿一叠草稿纸,“咻”地一下随手扔进不可回收垃圾箱。)

生2(班干部):哎——你等一等,老师不是说了嘛,草稿纸、报纸、包装纸等废纸都是可回收的,应该扔进这只箱子。

生1:那,那我都已经扔进这只垃圾桶了,就算了,下次再说吧。

生2:不行的,纸张可以积少成多,如果每次都下次再说,那还怎么积得起来呀!

生1:唉,好吧好吧。

(生1 一脸不情愿地从垃圾桶里拿出那叠草稿纸投进了可回收物垃圾箱。)

场景二:

(教室的垃圾桶旁,只见几名学生争论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原来,一位学生拿了一支准备丢弃的木头铅笔,嘴里嘀咕:木头铅笔,可回收的?还是——?

同桌听到后,斩钉截铁地说:木头铅笔当然是可回收的,木头不污染环境,不属于垃圾。

另一位学生凑上前来讲道:谁说的,但是木头铅笔里面的铅不是有毒的吗,它不可回收,应该扔进垃圾桶。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句,终究没有争论出结果……

分析:

教师的指令是指教师想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相应的语言、行为反应而发出的信号。笔者所在的学校成为垃圾分类试点校后,教师要求学生将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等可回收物投递至专用箱;其他的不可回收物如纸巾、橡皮屑等废弃物扔至不可回收垃圾箱,但这样的指示和命令显然留于表面。由于教师的指令是单向的指示,学生容易出现表面畏服、背后抗拒,并无法持之以恒的现象。场景一发生的现象正是因为学生对于教师的指令只是表面的服从和执行,并未真正内化为对自己的要求,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无法自觉、主动地有所表现。场景二的学生更是因为缺乏垃圾分类的知识和实践体验的经历,不知如何来执行老师的要求。所以,对于指令的执行是盲目且无法持久的,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和认同这一指令,当然执行起来也就变了“味”。

(二)“指令”到“指导”的过程

如何将这些命令式的指示转化为学生自主能动的行为?《垃圾分一分,生活美十分》这样的生活德育课堂就应运而生了。

1.实践中,指导学生分清垃圾的种类

生活垃圾的种类之多,学生在教室里实际操作和投放过程中,常常分类错误,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实行垃圾分类的效果。以下内容是笔者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自主罗列常见的日常生活垃圾,并尝试将其进行分类——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项小组活动。请同学们先在组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垃圾。然后,拿出5张卡片,一起罗列出5个你们觉得最常见的生活垃圾,将它们写在卡片上,例如:苹果皮、玻璃瓶等等。

(学生分组进行生活垃圾的讨论,并进行记录,讨论激烈、氛围较好。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垃圾的种类: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和玻璃)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都是比较注意观察的,大家写出了许多生活中常见垃圾。现在,每组请派出一名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将你们罗列的5个生活垃圾来分分类,分别贴在不同的种类下面。

(教师指向黑板,学生代表拿着卡片贴在不同的类别下)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环卫部门罗列的正确的生活垃圾分类是怎么样的!(PPT出示环保部门的分类方法)

师:好的,现在我们再一次来看看同学们的分类情况吧。让我们一起逐个校对刚才他们进行的垃圾分类,将错误的卡片移至正确的一大类。

有效的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本节生活课堂中,学生需掌握生活垃圾的分类方法。教师摒弃了传统的灌鸭式教育——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让其死记硬背,完全靠记忆来掌握。而是采用了有效的指导,使学生成为主体,有效地引导学生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对垃圾尝试分类。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师应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领导者,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领路人。学习知识不应当从生活中孤立出来而脱离生活,教学也不是直截了当地注入知识。教师的作用是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让儿童在做中学。笔者的课堂中,学生在了解了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后,再次回头观察自己刚才的分类,找到错误的地方,将其移至正确的类别下。

于此看来,学生“做”的内容是经过教师精心选择和安排的,学生“做”的过程也是在教师悉心指导下进行的,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引导的目的。

2. 儿歌中,巧妙学会生活垃圾的分类方法

垃圾分类的知识对小学生而言,较为繁多复杂且难以记住。笔者所在学校,曾为学生自编垃圾分类十指口诀。以下内容为课堂中,利用有趣的儿歌形式,指导学生学会分类——

师:同学们,生活垃圾的种类如此之多,我们怎样才能快速、巧妙地来记住呢?大家请看这张有趣的图片。(出示垃圾分类十指口诀图片)

师:“瓶瓶罐罐纸,电1357。大家一起来行动,垃圾也能变黄金。左手指的是可回收物品,“瓶瓶”是指塑料瓶、玻璃瓶;“罐罐”是指铝罐、铁罐;“纸”是纸类、纸容器。右手指的是有毒有害物品, “电”是指废电池、日光灯管;“1”是指旧衣服;“3”是3C产品,就是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5”是五金制品;“7”是其他。

学生们纷纷伸出自己的十指,饶有兴趣地说出十个手指分别对应的内容。

有效的指导——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投其所好。在了解了学生年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指导才能凸显其有效性。关于垃圾分类的方法,在学生看来比较枯燥和乏味,单纯地教授垃圾分类的知识很难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兴趣是推动学生产生自主行为的内在动力,笔者运用幻灯片、图片,将垃圾分类中生硬的文字转化为朗朗上口的儿歌,寓教于趣。

与此同时,笔者鼓励学生动动自己的手指,唱唱十指口诀,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怎样进行垃圾分类。这样的生活课堂满足了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年龄特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鼓励他们愿意主动付诸行动。

3.体验中,感悟垃圾分类的益处

笔者指导学生在日常家庭、学校生活中自主收集可回收物,并在本节课中将其制作成装饰品、生活用品等等——

师:其实垃圾分类后,进行回收利用,我们还能变废为宝。

师:现在 ,就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各个小组将你们事先收集到的废旧材料变为一件环保小作品吧。

(各组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他们将要完成的环保作品,并开始分工进行。)

最后,五个小组均完成了各个不同的作品,并分别取名为:环保小天平、大胖毛毛虫、三连罐笔筒、可爱蝴蝶、彩虹收纳桶。

有效的指导——真正目的在于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内化教师的指令。传统课堂上,教师包办代替的多,学生亲历体验的少。而在生活课程中,要求教师构建动手实践、经历体验、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师有效的指导只有在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中才能得以更好地体现。

笔者的课堂中,学生通过收集废旧材料、制作环保作品,感悟到学校进行垃圾分类的目的和益处。学生在课程后纷纷表示,生活中可以用废旧材料制作的用品有很多,因此,平时应当将学会垃圾分类、坚持垃圾分类,将可回收物分开摆放才能循环利用,节约资源。

这是学生对教师指令内化的过程,是自悟自得的全部活动状态,也是从“指令”到“指导”的蜕变过程。

(三)“指导”令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悄然变化

班里的大部分学生在这节垃圾分类生活课堂后,有意识地将垃圾分类投放。尤其是教室里最容易产生的纸张类垃圾,例如:废弃的草稿纸、练习纸等等,全班学生都会将其投放至可回收物垃圾箱,这成为了学生们自觉养成的行为习惯。

此外,班里也常常会有学生带一些废旧材料制作的物品,像是可乐罐、旧报纸制成的笔筒;食品包装盒、彩纸做成的纸巾盒;药瓶、塑料纸、细绳做成的火箭装饰品……令笔者高兴的是,在教师有效的“指导”过程中,学生们已经从单纯的执行转变为自觉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案例结果

通过学习,学生们知道了什么是垃圾分类,怎样进行分类,垃圾分类的意义等重要的知识。班级里,环保小卫士会关注教室内的垃圾桶,看看小伙伴们是否把垃圾投错地方。孩子们还把这个环保意识带到了家里,用实际行动影响家人。也许是受到了孩子们的感染,有位家长主动提出要为孩子们上一堂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家长微型课程。

    班内的学生还会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垃圾分类小报设计比赛”、“变废为宝创新发明比赛”、另类服装秀等等。

    孩子们以雏鹰假日小队为单位,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了解嘉定城区垃圾分类的现状。为社区的老人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在孩子们的周记中,笔者感受到了,垃圾分类正逐渐成为他们意识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

四、案例评析

垃圾分类处理教育第一个阶段为自发。通过老师的教育和知识普及,学生对垃圾分类处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是不能够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做,经常需要一定的情境提醒和外部监督。通过参加垃圾分类处理实践活动,对垃圾分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平常的生活中,会有意识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或者在有“外人”的情况下,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恰当,很快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

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的事,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三天两日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在垃圾分类处理的实践活动中,没有落到实处,走走形式。这样无法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学校增设与“垃圾分级”常识相关的课程,从教育入手落实垃圾分类。从孩子入手抓垃圾分类,不仅可以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使此类知识真正成为尽人皆知的“常识”,还可以通过孩子影响家长,最终使分装生活垃圾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垃圾分类,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向幸福招手

新成路小学《幸福课程》研修活动

幸福课程,是一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化发展的综合性生活指导课程。2017年在一至三年级全面实施以来,学校制定了《新成路小学幸福课程》实施计划,开展了培训活动,意指让《幸福课程》在新小这座蔷薇苑中生根开花。

5月26日下午,学校开展了“向幸福招手——新成路小学《幸福课程》研修活动”。我校区班主任人才库范春峰老师执教上了一堂二年级的《小岗位,大舞台》的课,本堂课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小岗位的技能和岗位服务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感受,这就是幸福课程的意义所在。

观摩课结束后,召开专题研讨会。范老师对所执教的课题进行说课,与会人员进行评课议课并针对主题进行研讨交流。

blob.png

本次活动,为加强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架设了一座友谊的桥梁,为传播幸福课程教育理念、拓展幸福课程教育内涵、促进幸福课程教育发展搭建了一个优质的平台。

 

 


沪ICP备11021021号-4  |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1501号